现在,到处都在宣传协同软件,什么协同OA啦,协同ERP啦,协同HRM啦,协同SCM啦等等等等,似乎所有的有关组织管理类的软件都与“协同”扯上了关系。而管理、商务等经济活动也好象都与“协同”扯上了关系。网上帖子满天飞,再往上推一下,也与“新三论”扯上了关系。到底如何“消化”协同这个概念,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协同类软件呢?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。我想从实施软件的角度来谈点自己的看法。
在我目前所了解的这个圈子里,根据大家与协同软件的关系分为软件厂商、代理商、服务商和用户几类。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,所关注的利益和细节自然不同。所以,要谈协同,是好几方面的潜规则都考虑到。最终着眼点,也是协同软件的合格证是握在用户手中的,所以尤其得注意用户的理解和接受度。
我以前在行政机关呆过,也在部队工作过。对于协同,军事方面讲得很多,也应用的很普遍。对于一名军人来说,协同是具体的、可操作的、体现在训练和作战行动等各个层面的。不论是协同计划的制定、协同行动的实施、协同训练的进行、还是协同作战理论的提出都是时时必须明确的。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,现代军队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主要体现的作战行动更加复杂、通信指挥技术更加先进、行动组成力量更加多元化、战斗规模往往不确定、指挥难度日趋扁平化、打击目标更加精确、破坏力更加巨大等。随着单兵数字装备技术的出现,美军甚至提出,单兵作战行动也要协同化。
军事中的协同是指由多个作战单元(多军种、多兵种、地方支援力量)经过统一计划进行的一致性行动。在行动开始前,要制定协同计划,根据协同计划合理调配人员和装备,整个过程就象标准化生产过程一样,每个作战单位(军、师、营、连、排、班)有自己的建制,每种装备、每位军人有自己的编号,每个作战单位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,根据协同计划,再将作战单位组成一个“人---机一体化”作战系统,实现集中统一指挥。这个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协同要求,有统一的行动计划和效果评定标准(战评总结)。期间,还有作战现场的管理与监督(战区划分等)。在制定协同计划之前,还有个战斗准备过程,这个过程中,就有侦察、方案评估、战斗动员工作。
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,他提出了组织效力(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)和组织效率(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,也就是组织的生存能力)的概念。其中,对主管人员的职能作出的系统论述(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等)。这使我想到,我们在实施协同软件过程中,在前期阶段必须紧贴用户需求,站在对方角度,转换自己身份,把自己定位在用户管理顾问角度来开展工作,做好调研和需求分析,让用户方尽可能参与系统选型过程。
如此一来,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,也就是向用户推荐产品如何做到标准与个性化的适度差异,将服务的人性化、精细化体现在项目的每一阶段。以提高客户满意度,实现以点代面,节约成本,力争实现行业性推广应用。